環保知識宣導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https://sgw.epa.gov.tw/public/prevent/05


   

全國地下水監測評析及管理

壹、緣起

我國地下水水源豐富,為工業、農業、養殖及公共用水之重要水資源之一,然隨著社會發展及土地利用型態之改變,造成地下水污染事件層出不窮。故環保署依據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辦理地下水污染預防與整治工作,並根據人為與自然成因污染調查成果,將地下水水質管理之地下水污染管制工作,擴展至地下水資源管理之水質保護工作,並針對污染管理與地下水使用現況,建立地下水水質保護策略,以掌握臺灣地下水背景水質概況。

貳、實施歷程

一、建置區域性監測井

環保署為掌握我國地下水水質背景狀況,自82年起已陸續針對全國地下水分區及部分縣市設置共455口區域性(即背景調查)監測井,監測井分布詳如圖1所示,並辦理定期採樣檢測工作。此外,有鑑於監測井設置所費不貲,且井況優劣將影響水質監測之代表性,故自93年起採分年分批方式,辦理區域性監測井井況評估、井體維護、設備更新、高程驗證等管理工作,並依地下水監測井生命週期概念及歷年工作實作經驗,自99年起逐步完成監測井設置、評估維護、廢井作業等相關制度與手冊建立,方可持續推動及維護我國地下水水質。

圖1 我國區域性監測井及地下水區分布

 

二、監測井採樣時間與頻率

區域性地下水監測井採樣監測工作,自91年起由環保署監資處整合於「環境水質監測計畫」執行,歷年皆依據檢測結果調整監測頻率,主要監測井水質測項曾超過監測標準且具上升趨勢者,及監測井尚未累積足夠(12筆)監測數據者,監測頻率調整為每年4次(每季各辦理1次監測);主要監測井水質變化趨勢穩定者,及次要監測井水質測項曾超過監測標準且具上升趨勢者,監測頻率調整為每年2次(第2季及第4季);次要監測井水質變化趨勢穩定者,監測頻率調整為每年1次。107年地下水監測頻率調整為1年1次、2次、4次監測之口數,分別為301口、101口、47口,及暫停監測6口。

三、監測井分析項目

區域性地下水監測井監測項目共計50項,各季執行期間之監測項目分為每季一般監測項目(22項)、每半年增測項目(鈉、鉀、鈣、鎂、鹼度等5項)及每年增測項目(揮發性有機物等23項),如表1所示,其中每半年增測部分訂於每年的第2季及第4季執行,每年增測部分則選為枯水季期間執行。

表1 107年區域性地下水監測項目與監測頻率一覽表
監測項目 監測頻率
水溫、酸鹼值(pH)、導電度、總硬度、總溶解固體、氯鹽、氨氮、硝酸鹽氮、硫酸鹽、總有機碳、鎘、鉛、鉻、砷、銅、鋅、錳、鐵、汞、鎳、總酚、氟鹽等22項 每年1、2或4次
鈉、鉀、鈣、鎂、鹼度等5項 每年2次
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笨、甲笨、乙笨、二甲笨、萘、四氯化碳、氯笨、氯仿、氯甲烷、1,4-二氯笨、1,1-二氯乙烷、1,2-二氯乙烷、1,1-二氯乙烯、順-1,2-二氯乙烯、反-1,2-二氯乙烯、四氯乙烯、三氯乙烯、氯乙烯、二氯甲烷、1,1,2-三氯乙烷、1,2-二氯笨、1,1,1-三氯乙烷、甲基第三丁基醚)等23項 每年一次

參、成果

一、地下水監測數據統計成果

比較107年區域性地下水質監測數據與第二類地下水污染監測標準,107年低於地下水污染監測標準比率約為93.0 %。

地下水一般水質項目與重金屬項目低於地下水污染監測標準比率如圖2~圖3,整體而言以錳與氨氮之比率普遍較低,然錳比率偏低為我國地質因素導致,而氨氮比率偏低為人為活動所影響。依水質項目由小而大排列為:錳(55.7%)、氨氮(56.7%)、鐵(72.0%)、總溶解固體(90.4%)、總硬度(90.4%)、氯鹽(93.7%)、硫酸鹽(95.8%)、砷(99.0%)、總有機碳(99.6%),其餘測項硝酸鹽氮、氟鹽、鎘、鉻、銅、鉛、鋅、汞、鎳等皆為100%。此外,23項揮發性有機物項目低於地下水污染管制標準比率皆為100%,顯示區域性地下水監測井皆符合揮發性有機物之標準。

平均比率統計圖(一般水質項目)

 


平均比率統計圖(重金屬項目)

二、地下水氨氮趨勢上升情形

為掌握地下水氨氮濃度趨勢變化,環保署已彙整全國455口區域性監測井歷年地下水監測結果,以Mann-Kendall Test趨勢分析方法進行地下水氨氮濃度趨勢變化分析,並採較嚴格之95%信賴區間檢定結果,作為判定該測項是否隨時間呈現明顯趨勢之依據。以截至105年底地下水氨氮趨勢上升監測井數95口為衡量基準(監測井分布詳如圖2所示),歸納優先推動氨氮削減監測井重點名單,並作為跨單位地下水污染預防保護合作之基礎。

 

三、推動地下水跨單位會議

我國地下水氨氮濃度普遍偏高,且以西南部最為嚴重,對於地下水氨氮濃度偏高成因,環保署歷年已執行眾多調查與剖析工作,環境中氨氮來源眾多且循環機制複雜,除定期監測掌握水質變化趨勢外,更應持續推動跨單位研商會議,綜整各單位地下水水井基本資料及水質檢測資料等,以整合相關調查資源與施政措施執行成果,共同合作源頭管制及用水管理策略與措施,確保地下水品質安全及資源永續。